本報訊 李桂華 張曉龍 雷楠 報道 稻谷黃,秋收忙。連日來,通榆縣水稻進入成熟期,大型收割機穿梭在田間,為水稻收割按下“快捷鍵”,確保顆粒歸倉。
在陸家村稻田里,一片片金燦燦的稻谷在微風中輕輕搖曳。一臺臺大型收割機正在田間作業,將一壟壟水稻緩緩收入“囊中”,稻穗被吞入滾筒,經過脫粒、篩選等工序,秸稈碎屑從出草口洋洋灑灑飄出,而金黃的稻谷則通過糧管旋轉臂被裝入貨車,整個收割過程一氣呵成。
武勇是當地的種糧大戶,今年種植53公頃水稻,吉林大學專家團隊根據測土結果,從鹽堿地各方面考慮,幫助選取了抗性強、易栽培的吉大718、吉大6、吉大7稻種,這些水稻不僅適應性強,而且出米率高,口感好,受到省內外客商的一致好評。“今年水稻產量比每年要好,每公頃產量預計在1.8萬斤。”武勇說。
水稻產量一年一個新臺階,不僅如此,由于具備生產優質水稻得天獨厚的氣候、土壤和水質條件,每年產出稻米質量也都是深受市場好評,每年都有外地客商提前進行采購。
近年來,通榆縣立足自然資源優勢,不斷加大農業種植科技投入力度,農技人員將學習課堂搬到田間地頭,深入田間“點對點”精準服務,不斷探索創新發展模式,通過優化種植技術、強化田間管理、推行機械化收割等方式,實現種植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。
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
地址: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